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旅游美食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舌尖上的武威

    信息发布者:zxm958599
    2017-04-26 21:31:56    来源:累到的醉汉的博客   转载

    武威是个闲适而安逸的文化古城。

           武威是个富庶而乡浓的田园都市。

           在武威这样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丝路古城里,浓郁而丰富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,武威小吃则更是名噪河西,风靡四方。

           到武威,你若品味了武威天马文化的沧桑与厚重,而未品味武威饮食文化的纯朴与独特,就像去了深圳未看锦秀中华一样令人缺憾。真的,不少吃遍了山珍海味自以为是的南方人来到武威后,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田园风情与乡土风味,才知道口袋中并不丰盛的武威人为什么特会享受安逸。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悠 闲 而 知 足 

           武威是西北最“悠闲”的城市之一,“悠闲”的反面是忙碌。民以食为天,人忙为食,人忙必苦,人苦必累。因为那段贫穷困难的日子,武威人苦够了,累怕了,因而渴望安逸,追求闲适。如今,自那位老人在南海边划了一个圈后,武威的好日子亦就伴随着《春天的故事》来了。自另一位老人的巨手往西一指,向西部大开发时,武威的好日子便愈发蒸蒸日上,《走进了新时代》。确实,武威是甘肃乃至西北几个特别好过日子的城市之一。“好过”的特点,一是蔬菜丰富。二是物价低廉。因为武威东西多,物价就低;因为武威人口多,劳力就便宜。所以,武威人花不了几个钱,就能买到很多的蔬菜,东西和服务。对过日子的小市民来说,这些都比兰州金昌强,兰州要买菜距离太远,金昌不但风沙大,而且物价也比武威贵。武威人要求不高,不敢比“最大气的城市”北京,“最豪华的城市”上海,“最温馨的城市”厦门,“最悠闲的城市”成都,更不敢比“最鲜活的城市”广州,“最有欲望的城市”深圳。只要和周边的兄弟城市比一比,和自己过去的日子比一比,武威人就觉得“知足”了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手 巧 而 技 绝

          “吃在武威”是一道亮丽的风景。

           这道亮丽的风景离不开武威女儿们的似水柔情和纤纤秀手。武威的家庭主妇,烹调手艺之好,虽不敢象成都人那样自吹“举世无双”,但几乎人人做得一手家常好菜,和得一手家常好面,连男人们也往往有一两手“绝活”,以致民勤蔡旗堡成了专出厨大师的地方。如果说“好吃”的广州人“人人都是美食家”,那么,会吃的武威人“人人都是烹调师”。因为在武威,一个人,尤其是一个女人,居然不会做菜,不会和面,不会炖鸡焖羊,那是很丢人现眼的,而如果手艺出众,技压群芳,则可以忙碌于各家的红白丧事,招呼身到农家的领导,并以此而自豪。

          在武威吃午餐晚餐时,谁家麻虎来,谁下班早谁先下伙房。所以,一到下班,家家户户就会锅盆齐响,菜香四溢。未进门,一股扑鼻的清香就已从门缝里溢了出来。而农村,每当太阳西斜的时候,从各院里飘出来的袅袅炊烟,就象白云样笼罩着田野。蓝天,白云,暮色,炊烟,绿野,归家的牧童,便构成了一幅诗意浓浓的田园风情。田园里,你似乎已经透过各家的院墙窃见了家家户户的小媳妇、女儿们正在进行着手工擀面的竞赛,那家的巧妇正把擀杖推前拉后,巧手来回如穿梭;那家的巧妇正把擀好的面张叠起来,一手执刀,一手按面,双手徐徐往前推进,把面切得又细又匀;那家的巧妇身怀绝技,把几张面叠起来,用锋利的铡刀飞快地犁面。

    如果你无缘站在田野上透过炊烟暮色想象这一动人的情景,那你就到武威城凉州市场去吧,在那里,你会时时处处欣赏到那些把面擀得“薄如纸”,切得“细如线”,下到锅里“莲花转”的各式绝技。而她们全是来自田园农舍的凉州女儿。仅仅看她们擀面、切面、犁面、赏她们拉面、搓面、削面,就是一次艺术的享受。

          民间有谚道:一方水土养一方人。这话极是有理。南北两方的人,吃的东西绝不相同。男方人好吃米;北方人好吃面。所以,武威女子的绝技在面食,武威饮食的特色也在面食。在悠悠的历史岁月中,武威人创造出了一个琳琅面目的面食王国。现在你就置身于这个面条王国中,什么臊子面,清汤面,干拌面,刀销面,转百刀,行面,炒面,烩面,凉面,拉面,扯面,真是洋洋大观,数不胜数。一个名儿就是一种做法,一种面食就含一种绝技。
         你瞧!擀杖开合处,一坨坨圆圆的面张,一折一叠,变成了扇形,凉州女子一手轻按面张,一手运刀如飞,沿着面的弧形过去,一排排色泽如玉的菱形面条,就呈现在你的面前,这就是“两头尖尖肚儿圆的”“转百刀”。下锅煮熟,趁热用凉水一激,盛在碗里,配以家常小菜,一碗口感美妙的“转百刀”拌面做成了。

    再瞧那凉州女子,手端一碗稠墩墩的面浆,碗斜倾,巧用筷,对着沸腾的锅水,在碗沿上一拔,一条酷似游鱼的“拨鱼儿”便弧线样跃入热气腾腾的大锅里翻腾,随着那女子拨筷速度的加快,“拨鱼儿”就在碗与锅之间形成了一串银色飘带,如虾如线,如鱼跃龙门,如跳水女子。“搓鱼儿” 的特色则在于“搓”,选料是来自高寒山区的天然无污染的青稞面,兑配少许小麦面粉,揉好面基,切成小条,女子们用指肚之力,轻轻一搓,便是一条“面鱼”。“搓鱼儿”煮熟盛碗,兑上蒜泥、香菜、油泼辣子,那滋味,别言多妙了。

    而每种面食的具体做法又颇为讲究。比如臊子面。有的用大肉,有的用羊肉,有的用鸡肉做主料,或切成丝,或切成丁,然后配以葱花、木耳、豆腐、土豆丁、萝卜丁等鲜菜,烩制成臊子汤。吃时将臊子汤浇在面条上,汤多面少,再调上红艳艳的辣椒油,调上棕酽酽的凉州醺醋,使面条韧柔、光滑,吃起来酸辣汪香,清爽滋美,实惠可口。这真是武威人特别是武威女子们“三日不食要断肠”的美食。

           就这种最普通的臊子面,因吃的场合不同,叫法又不同。给人做寿时吃的臊子面,称做“长寿面”,借长长的面条祝福长寿;亲人出门时吃的臊子面称“出门面”,俗语说“进门饺子出门面”,借长长的面条祝亲人平安顺利;天祝县土族风俗,新娘进婆家的第三天,就要下厨擀长面孝敬公婆,以显示其茶饭技艺,这种面又叫“试手面”;而汉族把新娘第一次下厨做的面称“下炕面”。这恐怕就是唐诗“三日入厨下,洗手作羹汤,未谙姑食性,先遣小姑尝”的由来吧!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吃在武威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三套车的行面卤肉和枣茶吃在武威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三要车的红枣伏茶
         再如“凉州三套车”。所谓三套车,即凉州行面拉条子、凉州卤肉加枣煮茯茶。精工细做的行面拉条子是三套车的首道主食,制作时先用本地小麦面粉,用灰水和好,放在方盘里用胡麻油催醒。面艺师再用手掌按成扁扁的长条,巧用劈手,凌空一弹,一条长可过米又薄又匀的面条拉成了。等面下熟后再加上一勺香喷喷的卤汁,品味一番则别有风味。卤肉则多缘自凉州有名的方家,他们卤制的肉色正、味香,据说卤汤时间长的有80多年,而且卤汤存放时间越长,卤出的肉越香而不腻,精而不烂。再看看他们用娴熟的刀法切出的纸一样薄的肉片儿,早已是食客开了眼界,增了胃口。在卤肉摊上,根据食客的需求,还可将卤肉做成有凉州“三明治”之称的肉夹儿,腊肉师傅用快刀将高庄馒头切成薄片,把热腾腾的肉片、肚丝等夹入,形成六夹或八夹,无论春夏秋冬,都很爽口。吃过凉州“三套车”的卤肉,然后听听他们卤制卤肉的经验,就会知道凉州“三套车”的卤肉并非图有虚名。凉州“三套车”的红枣茯茶也是一绝,红枣茯茶的熬制有其独特的讲究,从用料到火候,据说都有祖传的秘方,老子号的茯茶师傅一般情况下是不轻易传授别人的。茯茶熬好后,其色红润如血,再调上红糖或白糖,喝一口甜蜜可人,喉咙生津;喝一杯神清气爽,肠胃通泰。因为茯茶具有保健功能,故有凉州“土咖啡”之美称。因而,但凡凉州人对茯茶都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。特别是老凉州人,吃罢行面拉条、卤肉后,一定要再喝上几杯酽酽的茯茶,才觉完美。如今,凉州“三套车”以其淳厚的地方特色名声鹊起,被愈来愈多的人所熟知,它不仅形成了凉州小吃的一个品牌,更形成了武威饮食文化的一个品牌。这一道饭,对经常出差武威的外地人来说,是一种再实惠不过的挡不住的诱惑。

    武威的凉面同样有名。武威凉面同其它地方相比,妙在“老根菜”上,所谓“老根菜”,就是等田野白菜长大、长老,收获了,晾干。同时用水醒活,淹上数日,开坛一闻,酸中夹香。然后用这种老根菜调配成醋卤,浇到金灿灿的凉面上,是最好的醒酒面食。且老人、女子们对凉面更为垂情。

    好了,事不过三。对凉州小吃一样一样地欣赏,那是几十万字也说不完的。归根结底,它们都出自武威女儿们的纤纤巧手。吃这样的小吃,就是体味武威女儿们的心情,体味武威女儿们的活法。不信,你若在外面沾花惹草,她不摔碟子撂碗,也会给你做一碗酸得倒牙的面条。而当妻子觉得这日子过得淡而无味时,你还能尝到香喷喷、可口口的饭菜吗?不能!
           精 美 而 实 惠
         有如此心仪的东西,自然要上街去吃。当然,过去的武威人也上街,也进大众食堂,但那是为了“打牙祭”,长期吃那些老根酸菜,洋芋萝卜,嘴里都要淡出鸟来,无用武之地的牙齿也有意见。因此得弄几两大肉或上街去祭一祭它。但是,现在的武威人爱上餐馆,却纯粹是为了“好吃”。在他们看来,家里饭菜再好,也比不上街上的风味小吃。这不仅仅是小孩心理(小孩一般认为自家的饭菜再香,也比不上别人家的香),而是饭馆里,花样多,品种全,水平专业,价钱又便宜。如果不隔三岔五去吃吃,就对不住自己,也对不起餐馆了。

    只于去餐馆的理由,随便就能找到:下班晚了啦,忘了买菜啦,停水停电啦,液化气没气啦,逛街逛累啦,孩子过生日父母过寿啦,甚至懒得做饭啦,都是。如果家里来了客人,那就更要到餐馆、凉州市场或公园里去请吃了。人家好不容易才来一次,不陪人家去吃吃,怎么说得过去?

    由是之故,武威的饮食摊点、小吃店、小饭馆、火锅店、羊肉馆、大酒店,特别是“凉州市场饮食摊点”,总是生意兴隆,人满为患。杏花楼的牛肉面总让人觉得清纯、透明、雅致、无邪,吃一次想,吃二次想,吃三次后就再没有不去杏花楼品那一日最美好的早餐的理由了。可以说,一个“凉州市场”,就是一部“凉州小吃大全”。除前面罗列的那些淋朗满目的面食外,还有米汤油散子,酿皮子,黄粉,凉粉,油茶,麻花,小笼包子,水晶包子,锅铁包子,水饺馄饨,沙锅豆腐。你即便浑身是嘴,也吃不过来。显然,一个“凉州市场”就是一扇了解武威饮食风情的窗口。如果说深圳的“锦秀中华”浓缩了祖国的名山名景,那么,武威的“凉州市场”则浓缩了武威的名吃名菜。“杏花楼”则做到了武威饮食风情与人情的绝妙结合。到武威不到天马腾飞的地方——雷台,你会遗憾终生;到武威不到“凉州市场”亲口尝尝武威小吃你会终生遗憾;不到杏花楼,你不知道“牧童遥知”的地方,人们为什么心仪爱去的根本原因,不在于牛肉面本身,而是在拉面里搡进了武威人的纯朴个性和凉州城的文化底蕴。

          武威人“好吃”,所以武威人的口味是开放的,兼容的。于是全国各地的名小吃都冲着武威人的口味来了。也可以说,一个“凉州市场”,就是一部全国风味小吃大全。往远里说,新疆的烤羊肉、大盘鸡,重庆的麻辣火锅、辣子鸡,成都的各式川菜;北京的烤鸭,上海的酱兔,山东的熏鸡,内蒙古的小肥羊,广州的生猛海鲜,品种繁多,数不胜数。往近里说,兰州的、临夏的、张掖的、古浪的,各式风味应有尽有。身不离乡,你就可以尝遍大江南北“菜根香”了。

    这一点,又与东南沿海的城市不同。东南沿海的经济是开放的,饮食则是封闭的,一个长期在南方出差的人,很难在那里吃到一顿心仪象样的北方菜,家乡饭。北方人爱恋家,很大程度上是恋家乡的饮食;南方人爱创荡,不恋家,是因为全国各地都有他们的生猛海鲜。这就是南北观念之差,风味之别。他们在经济北伐的时候,早已将锅盆碗碗架到了北方的火炉上。而北方人南下,带去的不是自己的高智商,就是自己的高苦力,根本没有意识到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”的问题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 武威小吃的内容又是何等丰富啊!比如羊肉,就有手抓羊肉、黄焖羊肉、清炖羊肉、药膳羊肉、羊肉垫圈子,清汤羊肉、烤羊肉、涮羊肉等多种品牌。做法就有煮、焖、炒、烤、炖、烧、涮几种。而羊心、羊肺、羊肝、羊腰、羊肠、羊脑、羊肚、羊蹄、羊舌、羊头皮等“下脚料”,又做成了武威有名的小吃“羊杂碎”。在酒店则做成了有名的羊杂碎系列:啃羊蹄、嗦羊舌、吃羊脑、品羊心、补羊腰、涮羊肠、填羊肚、尝羊汤。当然菜名儿并不这样叫,而叫“梅花羊头”、“葫芦杂碎” 什么的。调料更是讲究:红油、羊油、花椒、姜皮、姜粉、葱花、香菜、蒜泥、蒜板、酱油、味精、陈醋等。所以,单一个羊,要从头吃到尾,吃遍所有吃法,就够你吃一个月了。但武威人味重,既使一年365天,天天吃羊肉,也不怕,也不腻。“武威小吃甲河西”,这话一点不假。

           如今,对于武威人来说,吃,早已不仅是生存的需要,更是一种生活享受和生活方式。不能仅仅满足于吃饱,而是“吃好”。武威人过去请人吃饭,问的是“吃饱了没有”?,现在问的是“吃好了没有”?武威人所谓的“吃好”,至少包括以下几点:内容丰富、品种繁多、风味独特,花样翻新。只吃一种东西是不能吃好的。武威人请你吃羊肉,你别以为单是羊肉,还有凉八盘、热八盘,羊肉只不过是一个主角而已。武威人自己呢,只在一个地方吃也是不能算吃好的。这就非上街满城去吃不可。今日杏花楼,明日“不一样”,冬日去茶屋,夏日核桃树。甚至不少人即便在家吃过了饭,仍要上街去吃,随便买点零食,弄点小吃,或坐在摊摊上,或坐在街台上,烫他几把麻辣串,烤他几串羊肉串吃吃。可以说,爱不爱上街,是区别凉州人和非凉州人的紧要之处。他们上街,也许原本是只不过随便逛逛。但只要上街,就会忍不住吃点什么。在凉州,饮食风情那样诱人,不吃,又干什么?

         “吃在武威”,亦可以理解为“在武威吃”。

           在武威吃,确实是一件惬意的事情。

           一曰方便。凉州大街小巷,到处是酒楼、饭馆、小吃店,而且专业市场里更不缺饮食摊点,随便走到那儿都是“小吃挡不住”。

           二曰实惠。在武威,无论你的钱多么少,小吃也能管饱。1元钱1碗凉面能吃饱,3元钱1碗炒面能吃好,过了5元就已经上档次了。因为凉州的小吃讲究朴实,讲究实惠,主要是为“大众”服务。不象广州菜,讲究华贵,讲究排场,主要是为“大款”服务。好多江南人到凉州做生意,不是冲着凉州人的钱好挣而来,而是冲着凉州人的生活消费和劳动力低廉而来。因而在凉州挣一千和在广州挣五千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。

           三曰精美。凉州菜肴也好,小吃也好,都相当地讲究滋味和做工。并非象成都人那样一味以麻辣刺激舌苔。当然,在武威要讲究排场,讲究华贵,也有去处,满街儿名店大酒楼多的是。但这只是大款和官人的去处,也就是吃而不掏腰包者的去处。吃而不掏腰包,莫非两种情况,一是吃别人,吃大款;二是吃公家、吃公款。两种情况都与普通市民、普遍百性没有什么缘份。且被普通百姓所反感,自然算不到“文化”之列,而是一种人人想说三道四的“社会现象”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